难忘的身影返回主页 南社成员名单 更多南社人物介绍尽在南社说吧论坛

有这样一代人,他们的热血青春使古老的文明开始燃烧……

 

合影虎丘合影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之日,南社创始成员在苏州虎丘合影。前排坐地右起第二人为柳亚子。

《南社人物传》南社成员众多,这里只能介绍部分成员,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读《南社人物传》,国际南社学会会长柳无忌教授和殷安如先生担任该书主编,约请70多名研究南社的学者、专家、南社后裔以及知情人,为传主撰传。经过十易寒暑,反复修改、补充、并重视史实的审核,始得定稿。全书收录社员131人,其中南社社员116人,新南社社员15人。约占南社、新南社社员总数的10%。字数约50万字。

    本书收录的南社社员中,有同盟会干部和骨干48人。其中有辛亥革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黄兴、冷遹、陈其美、李根源、范鸿仙、姚雨平、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廖仲恺、何香凝等。此外还有新闻出版界的著名之士,如于右任、田桐、林白水、雷铁厓、邵力子、邵飘萍、戴季陶、朱少屏、傅熊湘、黄晦闻、胡朴安等;有政法界、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如沈钧儒、张志让、蔡寅、张维城、王芃生等;有在文学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诗人、作家、戏剧家、书画金石家,如苏曼殊、林庚白、高吹万、高旭、姚石子、沈雁冰、黄摩西、包天笑、李叔同、欧阳予倩、吴梅、黄宾虹、邓尔雅、沈尹默等;有在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士,如马叙伦、杨杏佛、沈体兰、陈望道等。本书还收录了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反北洋军阀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南社烈士,如周实、阮式、宁调元、宋教仁、周祥骏、范鸿仙、陈以义、姚勇沈、陈其美等。对于从事南社史、辛亥革命史、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南社研究者、大专以上院校学习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学史的同学,都不失为一部史料翔实、有参考价值的书。


陈去病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病倩、勤朴老人,工书尤撤擅行、楷,所书对联笔力浑厚(市文保会有书法藏品)。组织过“神交社”和“秋社”。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近代爱国诗人,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五石脂》、《百尺楼丛书》等。陈去病故居座落在同里镇三元街,共有房屋四十二间,大门面临河,原有楣额“考友旧业”四字,进门有半亭,宅内除偏屋下房外,尚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房及家庙等多幢主要建筑组成。

高旭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原籍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三十二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时还加入光复会,在吴淞口外轮上谒见孙中山.清宣统元年(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他曾到临时大总统府任秘书,因不习惯于军政机关生活,三日即辞职,到上海办报.袁世凯窃取政权,他感到国事不可为,惘然返黎里,纵情诗酒,写 了大量诗歌。”五.四"运动后,柳亚子受到十月革命感召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醉心于马克思学说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民国12年(1923年)4 月,与毛啸岑等创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同年与叶楚伧.邵力子等发起成立新南社,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是年12月,他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从事江苏省党部和吴江县党部的筹各活动,先后担任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执委会常委.江苏省党部执委.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4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柳亚子于6 月发起成立"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声援:五卅"运动.15年1 月,他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6 月出席二中全会,反对蒋介石提出的"理党务案",在会场痛器以示抗议,并中途退会,返回黎里.16年5月8日,国民党右派陈群派军警到黎里搜捕柳亚子.亚子要妻子郑佩宜相助下藏身复壁幸免于难,后化装成农妇出走日本.翌年返回上海.抗日战争期间,柳亚子先在上海,后去香港。”皖南事变"发生,柳亚子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发表宣,严词痛斥蒋介石近害新四军.消极抗日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党籍.日军侵占香港,柳亚子赴重庆,与谭平山.李济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34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会唔,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37年,柳亚子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柳任秘书长.次年2月,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他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1950年,柳亚子将家传和自己搜集的南明史料.南社和其他革命史料.吴江地方文献4.4万册献给国家.柳亚子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箸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柳亚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有《柳亚子集》.

姚光姚光

朱少屏朱少屏

高燮高燮

林庚白

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广西桂林人。初留学日本,
参加同盟会。后赴德国,习冶金。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后经营工业。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爱好文学。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所著有《马君武诗稿》。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原名玄瑛,字子穀。后为僧,号曼殊。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参加南社。其诗多感伤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忧郁色彩。所著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作。还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另撰有《梵文典》,今不传。所著有《苏曼殊全集》

于右任于右任

马叙伦马叙伦(1884一1970年)字夷初。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南社。1911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浙江都督府印铸局局长,旋在上海办《大共和日报》,任总编。1915年起任北大等校教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代总长等。抗日战争前夕,参与组织并担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华北民兵救国联合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困居上海,专事著述。1939年,曾掩护过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痛斥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敌。 1946年参与筹备上海人民反内战运动大会,被推为和平请愿代表,在南京下关被国民党特务殴伤。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至五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一至三届中央副主席等职。著有《石屋余渖》、《石屋续渖》、《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 1970年 5月 4日在北京病逝。

周实周实(1886~1911)江苏淮安(今淮阴)人。曾入南京两江师院学习。1909年加入南社,后又自创淮南社,与南通社互通声气。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淮阴组织学生队响应,后被当地劣绅杀害。生前为南社重要诗人,作品因时立言,充满激情,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今存诗近600首,有《无尽庵选集》,柳亚子又辑有《周实丹烈士遗集》。(附)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徐本一书。注:徐本一(1946- )浙江鄞县人。中国书协理事,湖北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杨千里杨天骥(1880-1960)号千里,南社社员,曾主《申报》、《新闻报》笔政。家学渊源,能诗、词、文,精习楷法,于秀丽中饶有金石气。

 

范烟桥范烟桥(1894-1967年),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万年桥、愁城侠客。著名作家、南社社员。他一生著作宏富,又多才多艺,小说、电影、诗、小品文、弹词无不通谙,善书画、工行草、写扇册、绘图寄意十分精雅,是《吴江报》的创始人,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他的故居在同里镇区内的范家埭。

萧蜕萧蜕(1876-1958)原名麟,字退、蜕公、中孚,别署昕松庵行者、本无居士等。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常熟人。早年加入南社,又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退居不仕,寓居上海执教,曾继蔡元培后代理爱国女中校长。兼行医,医术甚精,曾被推为上海中医公会副会长。50年代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萧蜕幼秉家学,博通经史,民国时有“江南第一书家”之誉。书风敦厚俊挺,四体皆精,尤工篆书,能融大小二篆为一,行楷丰腴厚重,有林下风;精于书理,谓学书必通小学。撰《书道八法》。性鲠直,重志节,抗战时苏城沦陷,僧服蓄须,不应奸伪。著有《小学三书》、《华严字母学音篇》、《劲草庐文钞》等。

郑之番(1887—1963)   郑之蕃,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执教,是清华大学算学系的第一任主任。50年代积极从事了数学名词的审定工作。 郑之蕃,号桐荪。1887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郑之蕃是本世纪上半叶在我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1907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他立志学数学,1907—1910年,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18门数学课程。19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0—1911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留学归国后即参加以江南上海等地为主要活动中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南社。在南社到20年代初停止活动前,他一直是正式社员。这以后他未再参加任何政治社团。从1912年起,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等校教授数学和英文。1920年起在清华学校(后改清华大学)教数学。以后除在1940—1946年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52年退休。在50年代初,为确定通用的数学名词,他不辞劳苦积极承办此事,出面邀请在北京的数学家进行多次讨论,历经3年之久,终于在1956年3月出版了一本《数学名词》。这使数学研究和教学在使用中文数学名词时有共同的依据,对我国数学工作的发展和数学书刊的出版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郑之蕃治学有中国儒家之风,对史诗字画都有所涉猎,特别对诗词有较深的造诣。他喜读吴梅村诗,著有“吴梅村诗笺释”。他论诗的作品有“冯注李义山诗商榷”及“论工部排律诤遗山”。他对诗词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著有“宋词简评”,说“宋词之演变与唐诗略同。”他自青年至晚年作诗词不下数百首,可惜多已散失。从仅存的诗词中尚可看出他的功力和兼论时事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