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精神的启蒙和实践

——以清末民初的江苏为例

                                       

                                               □张末梅 

 

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中国举办,不仅仅是21世纪中华体育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且也展现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伟姿态。此时此刻,回眸自20世纪初以来的志士仁人为强健国人的体魄、开导现代体育精神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则更能使我们从“世界识见”中去领悟体育在陶铸国民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中的巨大作用。

满清王朝极不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甚至在《学务纲要》中竟提出“禁私习兵操”的条款:“凡民间私设学堂,非经禀准,不得教授兵式体操。其准习兵操者,亦止准用木枪,不得用真枪以示限制。应由学务大臣咨行各省切实考察禁止。”1鸦片引入中国后,许多人染上了烟瘾,“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这顶耻辱的帽子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却也道出了一些实情。一位英国的航海者曾经这样来描述他看到的中国学生:“他们是虚弱孱小的角色,一点精神或雄心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下完课,他们只是各处走走发呆,或是做他们的功课,从来不运动,而且不懂得娱乐。”2

20世纪初的10年间,一些图存救亡之士,激切地呼唤国人要有强健的体魄,振奋起尚武精神和牺牲精神。190333日在上海出版的《苏报》上发表的《军解》一文,就提出“军国民教育”这个名词。并且强调:“凡陶铸一大民族,占世界优美特色之文明点者,未有其全国军人不流国民之血、堕国民之泪而能产出者。”军国民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的军事技能和尚武精神。同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建立的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开展射击、演习、兵操等训练,并组成拒俄义勇队,打算收复被沙俄盘踞的中国东北三省。

当年江苏境内的一些学校,就非常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努力改善和增强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因为当时的师生们对于“东亚病夫”的蔑称深以为侮,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民族形象,强国健种,因而尤其注重体育的效用。1902年在上海开办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都十分重视体操。学社列有体操课程,后有增设军训课。爱国女学每日有早操,由训导处点名督促,进行太极拳、普通操、田径三项锻炼内容,高、初中每周设二小时健康操,按不同季节教授走步、柔软体操、各种舞蹈、球类和田径运动,每学期测验两次。每学年还举行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并组织校队参加校外比赛。31903年,由马相伯先生创办的震旦学院,“除了研究语文、科学之外,对于军训体育也很注意,每星期上兵式样操三课,请法国军官教授,有时由军官率领到法国军营,荷枪实弹练习打靶。有一次,有一学生汗渖露背少休,给马老先生撞见,他摇铃召集诸生训话。他声色俱厉地说道:“你们到这里来求学,都是抱有宏大的志愿,都是希望学成后去救国的,成为马志尼,或为俾士麦,现在如此偷懒,岂有像这样偷懒的马志尼、俾士麦吗?”学生们听了都为汗颜,从此没有一个人敢在上兵操十露出一些倦容的了。”4

 

爱国学社学生合影

 

马相伯

 

著名教育家金松岑还将重视体育的理念从都市传播到乡镇。他在《同里教育支部体育会演说》中就说:“文明其思想而野蛮其体魄,此西国之所以强也。野蛮其思想而文弱其体魄,此中国之所以弱也。”5他在吴江同里创办的自治学社也非常重视体操,常常进行军事操练,还特地聘请林立山(原南京陆师学生,后爱国学社体操教师)担任体操课教员。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林立山被里人称为豹子头林冲“林教头”。在师生中很有号召力,体育会不限于自治学社师生,不限年龄,不限地区,这样也吸引了附近县市的众多人前来入会。

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会员徐益彬(1878——1922)便奉命联合徐卓呆、王季鲁等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19071116日成立筹办中国体操学校的六人小组,校址初设上海北浙江路华兴坊,1908228日正式开学。其宗旨为秘密宣传革命,志在颠覆满清,同时提倡国民教育,以图强身御侮,发扬民族精神。办理二年,成绩卓著。民国元年,沪军都督陈英士以中国体操学校参加革命著有功勋,特准予立案,拨款补助,并发给枪械子弹,积极提倡军事教育,培养体育干部人才。6

 

陈英士

 

作为辛亥革命骁将的陈英士,从小就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他虽“初生体气孱弱”,为强健身体,少时便“从湖州期堂巷长生和尚学习武术。长生传其南派少林拳术和《八段锦》等健身术,每天坚持锻炼不懈,身体日益强壮,拳术日精、英勇过人。”1906年至1907年,陈英士在日本警监学校和东斌学校留学期间,“联络同校志士,组织军事体育会,热心倡率,从者甚多”。1908年春,陈英士从日本回国,遍历浙东及京津各地,从事革命活动。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崇武尚武,好结武友,常和刘福彪、赵连和等著名拳师切磋技艺,申言要“昌国技,显黄魂。”1909年冬,有西洋力士“奥皮音”来沪,在四川北路亚波罗影戏院表演西洋技击,口出狂言,轻蔑华人。上海人民哗然。陈英士得知后说:“反观中国历史,元朝武功何尝不远征欧洲?!清朝以来,一蹶不振,外人焉能知之”,乃与农劲荪、陈英笙等同盟会会员商议,咸欲聘请技击名家登台与赛,经宋某介绍,遂聘请河北虎头庄名家霍元甲来沪比试,“奥皮音”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洋人的威风。陈英士“慕其名,与之交谈,知霍元甲非一般拳师,乃一富于爱国思想的武术家,深与交纳,联合武术爱好者,创办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前身),以霍元甲为总教习,挑选党人及帮会中的兄弟身体强健者入校学艺,并习军事,以六个月为一期,每期招收50人,培养他们作为骨干”。“希望在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军事知识,又有强健体魄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之需要。”学校设于闸北旱桥之西一里许的王家宅,校舍是陈英士亲自以月租14元租得的旧式两厢一厅平房,外有院落,是为技击操场。该校的校歌激荡着一种民族振兴的激情:

霹雳一声声,睡狮醒未醒,神州底事化维新。治乱先求根,医国在民病,赖兹体育振先声。学问无穷,精神是竞,弱者无能强者胜。寄语青年,莫负光阴,振兴体育为己任。

1911年秋,陈英士率领同志,在上海发难,攻打制造局,众举为沪军都督后,积极扶持地方民间体育组织。是时,上海工商界在“军国民教育”宣传的影响下,先后成立了沪南沪学会体操部、南市商业体育会、沪北商业体育会、沪西士商体育会、沪城商学补习会,时称“五体育会”。7

这一时期,江苏地区的学校除了普遍开设体操课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远足”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早年就读于苏州省立第二中学(俗称“草桥中学”,今苏州市一中)。1911421日至25日,袁希洛监督(校长)就亲自率草桥中学全体师生远足杭州,行程四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叶圣陶日记》8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远足”。他的同学顾颉刚在《杭州旅行记》中云:“游观数日内,圣陶得诗二十一首。……”回校后,叶圣陶又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游记。叶圣陶的老师,“南社”诗人胡石予先生看后题一诗于稿端,给予很高的评价。

胡石予(18681938)当时有“江南三大儒”之号,金松岑曾这样说:“并吾世负文学资性,足推崇者,大江以南得三人焉。曰武进钱名山,昆山胡石予,金山高吹万。”就连这位“大儒”也对体育倾注了很大的热忱。1918422日—25日,江苏省立学校第五次联合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年已51岁胡石予竟陪伴“草桥中学”的学生赴南京参赛,“满口尘沙万颈延,广场三日立风前。” 1919年刊行的《南社丛刻》二十一集还刊载了他此行中吟成的组诗:

记游

——因省立各校联合运动会赴江宁

 

微雨初收斜日西,龙潭在望压云低。

几团破屋依巌结,万亩春田带水犁。

牝犬护儿眠土窟,童牛随母饮山溪。

还看高陇两三处,一碧油油麦秀齐。

 

东风吹暖步南关,急雨初收落日殷。

万斛尘埃膠沃土,一堆烟霭淡钟山。

客吟白下诗三次,树掩青溪水一弯。

弱柳柔桑春正好,谁家亭子绿阴环。

 

林净溪明古道旁,万人回首此山庄。

百年扰扰乾坤黯,十亩闲闲岁月长。

人物六朝思往事,莺花三月惜春光。

复成桥畔前游记,仆仆风尘又夕阳。

 

满口尘沙万颈延,广场三日立风前。

绝无暇晷探名胜,别有闲情搜简编。

钟阜晚晴看更近,孝陵重谒待来年。

还怜幕府山头约,坐失良游一惘然。

 

几人入座笑相招,乘兴同来访酒寮。

燦燦星光犹逊月,煌煌灯火不知宵。

街衢列肆花成市,车马腾声夜起潮。

依旧南都官宦地,春风容易劫灰销。

1922年秋,位于苏北灌云县板浦镇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恰在此地的“南社”诗人张素也作《观八师运动会于胊浦赋长句纪之》:

秋日初出驱雺雰,天宇净碧无纎氛。

照眼旗帜光如焚,会场十里东西分。

吹动笳角来纷纷,学生军与童子军。

竞走较力魁其群,衷甲突阵夸殊勲。

蹋臂旋习舞蹈文,琴歌一奏远近闻。

聊复游戏相云云,球社身手追道君。

运槊轻若刺绣纹,距跃而上凌高雯。

少林武术锻练勤,德育体育陶且熏。

判隲优劣心綦殷,学者致力同农芸。

观视振刷开天云,白袷士女随红裙。

欢喜赞叹俱欣欣,归路曲折明斜曛。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民国初期学校体育生龙活虎的场面,跃然纸上。

 

1】《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8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田凫号航行记》,上海人民出版社《洋务运动(八)》358391页,1961年版。

3】《上海通史》第六卷5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苦斗了一百年的马相伯先生》,载《马相伯先生年谱》附录,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40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1903317日《苏报》

6】费石师《中国体操学校简史》,载19419月《国民体育季刊》创刊号。

7】本段引文,均见何仲箫编《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1930年版。

8】《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版。

 

(载《江苏地方志》2008年第三期;《丹阳日报》2008年6月11日也以《丹阳人对现代体育精神的启蒙和实践》为题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