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信息网 > 书海津梁 > 书评大观
二十年磨一剑


近代人在处理自己的文字时既有传统的刊刻成集的方式,也有通过报刊的传媒渠道,使自己的作品走向社会的方式。因此近代文学研究相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增加了一层难度,研究者既要查寻、翻阅尘封的别集,还要寻找几乎要断烂虫蚀掉的旧报刊。近代文学研究也出现了两种学者,一是擅长于书斋里的学问,主攻诗文集子;一是图书馆的学问,南下北上跋涉于全国各图书馆,翻看旧报刊,甚至心里惦记着一条资料一条线索而耿耿于怀,总要或专程或找机会把它找到手。这两种治学途径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都非常重要,但后者的难度则显而易见,而工作效率也无法与前者相比。目前我们的近代文学史主要是以书斋里的学问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由于另一条途径所涉及的东西没有被充分发掘,无疑会影响到我们对近代文学的认识。


从事后一种工作既需要那种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生命需要的热情,也需要甘于寂寞的定力,这样的研究者在近代文学研究中弥足珍贵,也无可替代,郭长海就是这样一个学者。他一生致力于跑图书馆、坐图书馆,进行拾遗辑佚、艰难无闻的工作,研究近代文学的学者很多人得益于他的独家资料。他用了25年的时间,汇编成《秋瑾事迹研究》,对秋瑾的传奇人生作了细致的考辨,是目前关于秋瑾研究最为详尽的一部著作。近20年,他又进行柳亚子集外诗文、《李叔同集》和《高旭集》的搜集工作。令人欣慰的是他和夫人共同整理的《高旭集》在经历多次挫折之后终于面世了。


高旭的作品典型地表现了近代人处理文字的两种方式。高旭生前,其诗文有一大部分发表于各种报刊上,1934年,由他的从弟高基整理的《天梅遗集》十六卷在作者死后9年刊刻问世。尽管高基接受了叔父高燮和外兄姚石子“病其隘”的批评,又增加诗200余首,但仍不无遗憾地说:“先兄遗著,别有《变雅楼三十年诗征》,用力最勤,卷帙亦巨,今藏于家。至他杂著之散见于《新民丛报》、《政艺通报》、《选报》、《醒狮》、《复报》、《国粹学报》以及《民呼》、《民吁》、《民权》、《民立》等日报者,尚数十万言。惜余疏懒,未能一一理董。姑俟以待后之留心革命文字者考焉。”显然,《天梅遗集》只是高旭作品的一部分。不用说把高基开列出来的报刊翻检一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高旭的作品远远逸出这一范围。郭长海、金菊贞二先生整理的《高旭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集面广、作品搜罗全。


与郭长海先生交谈过近代文学或近代报刊的人都会为他对近代报刊的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工力反映在《高旭集》中,是引用到的报刊种类之多。报纸14种,杂志27种。编者顺着高旭的足迹和交游,几乎查遍了当时上海、广州、北京、长沙等地的大部分报刊。高基《校刊从兄<天梅遗集>讫,告墓有作》说高旭的诗词约2000首,《天梅遗集》收了1000余首。也就是说,高旭的集外作品还有一倍左右。郭、金二先生编的《高旭集》上编《天梅遗集》部分331页,下编《天梅遗集补编》部分有335页,略多于原集。更重要的是《高旭集》中收编了《天梅文》,收文42篇(其中书信8篇)。高旭的《愿无尽斋(庐)诗话》先后发表于《南社》、《民权索》、《天铎报》、《太平洋报》,一般人们难窥全貌,都是抓住散金碎玉,为我所用。《高旭集》不仅给读者一个“全豹”,而且还加了校勘说明,给字句上的差异以版本上的交待。


正如编者《后记》所言,高旭是一个富于激情而充满爱国之心的青年,他仇恨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向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长期积极地进行革命活动,民国建立后,被选为国会议员,1923年曹锟一手操纵的贿选名单里竟有高旭其名,被人称为“猪仔议员”。为此高旭被朋友“割席”,承受了巨大的舆论谴责。他本人也从此一蹶不振,以醉酒自戕,不到二载即以盛年逝去。这一段历史似已成定论,以前研究南社的人,无不对高旭进行严厉的批评。郭长海没有人云亦云,认真研读了当年的报刊资料,发现了《申报》1924年3月24日高旭的《致金山教育公会函》,这一条材料的发现至关重要,虽然不能说高旭一定没参加贿选,但至少使之成为一个历史悬案,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腾挪出很大的空间。


《高旭集》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郭长海先生撰写了《高旭年谱》、《高旭的笔名字号考》、《高旭著述考》3篇力作,为进一步研究高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经过郭、金二位先生的爬梳收集,《高旭集》已至大备,有功于高旭,有功于近代文学、近代史的研究。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形容从事某一项事情用力之深,从编者1984年着手《高旭研究资料》的编写到2003年《高旭集》的出版,几近20年。二十年磨一剑,实堪称名山事业。


(《高旭集》,郭长海 金菊贞整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月版)


孙之梅/文 中国文化报2003-11-6